top of page

何處是我家?

北車 (1 - 1)-14.jpg

漂泊,不是一種想像,而是真實存在於你我生活的周遭,工作需求、環境所迫、都市憧憬、理想追求等,可能只有一種理由,又或許是複數個原因交織而成,堆砌著一趟漂泊的旅程。

 

接下來的段落,將用4個真實的故事,道出4個不同的人,對於漂泊的經歷和緣由。

​聽聽我們的故事吧!

芸芸 小頭 灰.png
阿聖 小頭 灰.png
阿玥.png
宗穎 小頭 灰.png
鳥.png
人物
青年北漂
北車 (1 - 1)-12.jpg

台北車站配圖/李紹瑜攝

「我想找到一個留在台北生活的意義。」

新聞系畢業、來自高雄的宗穎打從一開始就認清自己必須留在台北生活。以台灣的媒體生態,只要出了台北就是地方記者,因其流動率較低,新鮮人較沒有機會能夠任職,大學畢業、又當完兩年兵的宗穎,毅然決然地留在台北。

北漂總雲拷貝.png

資料來源/Dataa浚鴻數據開發股份有限公司

資料來源/內政部戶政司

「高雄北漂青年」這樣的標籤因為2018選舉浮上了檯面,北漂的討論中,可以從2018/8/16 - 2019/5/6的文字雲中發現最明顯的為「高雄」,然而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資料顯示,高雄人口主要往台南遷移,而遷往台北的人口主要來自新北,即便排除掉北部地區的地利因素,北漂人口仍為台中佔比最高,從「國民黨」、「民進黨」、「陳其邁」、「韓國瑜」、「中國」等所佔比例不難發現,北漂的討論上與選舉議題高度相關。實際上,根據主計處的統計資料,2013年至今,從其他六都遷入台北的人口數,來自高雄的比例僅佔13~18%不算突出,反而是自高雄遷入台南的人口每年都佔30%以上,還有逐年增多的趨勢,宗穎則是在他高雄的家鄉中,少數還留在台北打拼的人。

2013-2017年高雄遷出六都人口

宗穎回憶,初來到台北時,沒工作也沒落腳處,只好暫住朋友家,然而卻碰上了一個月的工作試用期,除了沒薪水外,還不確定是否會被錄取,在生活與工作的兩難之下,只好硬著頭皮開始尋找第一間租屋處。

 

「每次看新聞,都覺得失火的房子跟我家格局很像。」宗穎自嘲地說,他的第一間租屋處是在行天宮附近,環境老舊、雅房又隔成13間,「我們就像是社會底層的『可憐人』」。談及最低生活品質,宗穎認為,居住環境不用太好,但至少地段和交通要方便,「在台北就是能睡一覺就好」

DSC0499.jpg

​公寓配圖/郭靚德攝

「一直有念頭回高雄阿,只是⋯⋯」搬出高雄最大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工作,宗穎指出,在高雄除了工廠、小吃店,就找不到一個值得留下來的工作,第二個不想回家鄉的原因是家庭關係,宗穎認為,離家之後,反而跟父母的關係變得比較好,而且從就學到工作,幾乎已經習慣自己在外地生活,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家鄉,外地求生之路,仍遙遙不見盡頭。

 

「真正工作、生活下來,發現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能留給自己。」媒體業流動率大,在台北工作八年的宗穎就換了四份工作,待業空窗期最高有到五個月之久,從初入社會的2萬8000元到現在的主編職位的4萬元以上,二十幾歲的青春幾乎都賣給了工作,邁入30歲的他卻維持著與初來台北時一貫的生活模式,但卻沒了最初的熱情與衝勁。

 

「我時常會想,留在台北的意義是什麼?是為了遠離家人嗎?為了自己的方便、自由?」宗穎坦言,想到目前遷移的生活還是會有一點憂鬱的情緒,身旁的朋友們也都一一回到家鄉,「所以我一直想找到一個在台北生活的重心,讓這一切看起來不這麼的『理所當然』。」

北車 (1 - 1)-10.jpg
中漂創業

台北車站配圖/李紹瑜攝

「因為我想家了。」

「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/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」對出生彰化的阿聖來說,羅大佑的《鹿港小鎮》正是他的心情寫照,曾經當過一年的「北漂」青年,之後回到家鄉─彰化,沉淺兩年後決定到台中闖蕩,大學畢業後不到六年,已經居住過三個不同縣市,「漂」一字儼然成為他社會經歷的代名詞,今年28歲的阿聖也決定在台中讓自己的飄泊生活畫下句點。

「因為我想家了。」當初決定離開台北,阿聖坦言思鄉是自己最大的理由。大學畢業後,他選擇到台北尋找機會,日常開銷大、生活步調快卻讓他喘不過氣,而壓倒阿聖的最後一根稻草,正是對故鄉親人的思念,因此在一年的「北漂」後,阿聖毅然決然回到彰化。

 

但沒多久,阿聖又決定離開了,不過這次他選擇的是離家車程約40分鐘的台中。「因為近嘛,回家也方便。」在彰化的兩年時間,阿聖還是放不下到大都市闖蕩的夢想,於是他決定再給自己一次機會,這次,他到了台中。從事餐飲業的他,為了通勤方便,在梧棲租了一間小套房,一有休假就會回彰化陪家人,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兩年,雖然每天工作繁雜,薪水也不高,但他甘之如飴。

DSC04927.JPG

民生消費配圖/郭靚德攝

事實上,阿聖所代表的青年族群並非少數,彰化縣人口從2013年至今皆呈現負成長,人口外移為主因之一,其中選擇遷到台中的比例在近五年都超過20%,到台中闖蕩,似乎成為彰化青年的寄託與希望。

中漂總雲拷貝.png

資料來源/Dataa浚鴻數據開發股份有限公司

在台灣中部,僅台中社會增加呈現成長趨勢,而這些遷入人口多半來自彰化、雲林、南投等地,其中又以青年勞動族群佔多數。從台中2018/5/8 - 2019/4/28的文字雲中的「青年」兩字占比極大,或許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。近年來,台中市府大力推動青年就業政策、運動休閒設施、商業圈的規畫等,年輕化的政策取向對青年族群有相當大的吸引力,也讓各縣市人口漸漸往都會區聚攏。

 

「台中人潮多,競爭強所以能學到很多。」目前在一間日式料理店擔任二廚的阿聖認為,台中因為人潮所以店家林立,能夠在這麼競爭的市場脫穎而出,勢必有其經營之道,因此到台中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,雖然比起彰化物價稍貴,還要額外負擔房租,阿聖最後仍決定在此落腳,希望未來資金充裕、技術也打磨到一定程度時,能夠實現夢想─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店。

中年桃漂
北車 (1 - 1)-17.jpg

桃園車站配圖/李紹瑜攝

「比起人工機械化的台北,
           我更喜歡那些較少的人工合成。」

從小到大,不管唸書生活都待在台北的董芸芸,在46歲這一年,毅然決然離開熟悉的台北,來到桃園市中壢區生活,也辭去社工工作,當起freelancer接案網頁設計,「就是想換個環境,看能否激發創作。」

 

根據內政部統計,桃園市五年來淨遷入人口數已達十萬餘人,是全台之冠,位居第二名的台中也僅五萬,兩者相差近一倍之多,其中原因不外乎是桃園各項重大建設如捷運綠線、航空城、亞洲矽谷等政策推動,加上桃園房價與雙北相對親民,吸引不少雙北或其他各縣市的民眾來桃園定居,董芸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

資料來源/內政部戶政司

2013-2017年桃園總人口變化

在遷移地的選擇上,董芸芸指出,由於工作上仍須往返台北找客戶,所以即使想向南遷移,也不能距離太遠,這時能否方便通車就成為了首要考量,而除了一般的火車、客運來往北桃兩地外,桃園機場捷運自2017年通車也大大縮減了兩地通勤的時間,因此桃園成為董芸芸遷移的首選。

不過,在搬入中壢後,首要面對的困難依然是交通,因為沒捷運、公車班次少,加上地又廣,若沒有汽機車代步,要在桃園市區內移動較不方便;生活方面,桃園中壢地區大多是市鎮、集市,基本的飲食小吃、便利店、超市都有,但不像台北到處都是夜市,小吃多樣化生活機能佳,中壢各類型商店分散不同地方,因此一次要買飲食衣服或想逛夜市要跑好幾個地方才能做到。

1.jpg

小吃攤配圖/郭靚德攝

而休閒娛樂部分,也讓長時間在台北生活的董芸芸相當不習慣,桃園市106年每人月均所得為27261,雖仍高於全台平均26K,但其消費力遠遠比不上每人月均所得為36378元的台北,董芸芸指出,服飾及鞋店的選擇很少只有兩、三家,必須去較精華區購買,再者,桃園的文化產業發展也沒有台北多元,幾乎沒有地方是可以看展覽或表演的,「這時候會特別想念台北。」

「不過,比起人工機械化,霓虹燈滿街的東西,我更喜歡較少的人工合成。」提起現在的居住環境,董芸芸有著藏不住的滿足感,或許有些人會認為,他就是個喜愛安靜、孤僻的性格,所以才有著想「逃離」喧囂都市的念頭,其實不然,從前董芸芸也是個喜歡熱鬧的人,只是年近半百的他覺得大半生都玩夠了,在心境的轉變下,想體會一下寧靜,也能專心多創作一些作品,這是仰賴工作之便及夥伴的認同,才能如此的南下生活,「能夠走出都市體驗不同人生,其實也不賴。」

回彰務農
鐵皮 (1 - 1).jpg

平房配圖/李紹瑜攝

「看起來很多選擇,

         但現實根本不是如此。」

「就跟工程師會聚集到竹科一樣,或許到中南部可以有更多發展空間。」離開台北的生活,在鹿港沿海一帶種稻的阿月,每天五點就要收拾工具準備出門,看著緩緩升起的太陽工作,是她每天的日常生活。

 

插秧、除草、播種、施肥、收耕,即便在休耕期都要整土、除紅骨草,或是去產銷班吸收一些最新的農業資訊。鹿港沿岸因為靠海,土質鹽分較高,並不適合農作,但因土地便宜,加上有完整的產業政策,因此阿月選擇在彰化生根。

 

彰化縣人口從2013年至今皆呈現負成長,人口外移為主因之一,其中極大多數人選擇到鄰近的台中生活,阿月是少數反其道而行的遷移者。「我很享受現在的生活。」對從小就嚮往田園生活的阿月來說,她深信自己做了正確的抉擇。

資料來源/內政部戶政司

2013-2017年彰化總人口變化

阿月今年滿38歲,30歲前都在台北生活,襁褓時就跟著父母從彰化北上,父親卻沒能如願考上藥師,只能靠著撿拾破銅爛鐵以及家庭代工維生。「小時候常常不知道明天要住哪。」阿月回憶,家裡因為積欠房租,常常一個地方住沒多久就被房東轟出門,甚至住過別人的車庫。為了家中生計,即便和自己理想的田園生活背道而馳,阿月出社會後還是找到一份穩定的文書工作,卻也因為房租、日常開銷等,幾乎沒辦法存錢。生活的重擔和枯燥的工作,讓阿月決定回到從來沒有存在於記憶中的故鄉。

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統計,八年前(2011年)阿月剛來到彰化時,台北月均支出為2萬5321元,而彰化僅1萬3646元,相差近兩倍,且近幾年差距越來越大。阿月說明,儘管台北的就業市場多元,但物質生活條件相較嚴苛,「看起來很多選擇,但現實根本不是如此。」阿月說明,很多工作不是要求學歷就是所得根本沒辦法支撐在台北的生活,她理想中的務農正是後者,相對在彰化的花費讓她的負擔減少許多。

資料來源/內政部

2017年台灣本島月均收入與消費水準

我已經忘記上次出去玩是什麼時候了。」種稻邁入第八個年頭,仍是佃農的阿月閒暇時會到工廠打工,旺季也會幫其他果農採收,順便學習一些農作知識。「彰化的溫室補助很多耶!我的夢想就是有一間溫室,最好是種番茄。」阿月認為自己雖然辛苦,但卻過的踏實,因為她正一步一步往夢想邁進,兩年前,阿月和朋友買下了一小塊地,雖然現在只能在這個三坪大小的地種番茄過過乾癮,但等到有一天準備好了,她就要蓋一間屬於自己的溫室,「我要把我的番茄賣到全台灣!」。

 

來到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,最讓阿月不適應的反而不是農活,而是彰化的生活節奏。「一開始蠻焦慮的,連等個公車都要半小時。」離開生活了30個年頭的台北,阿月坦言一開始的確很不習慣,很多等待的時間像是被浪費了,那樣的焦慮讓自己的壓力倍增,花了很長一段時間,才適應彰化緩慢的生活步調。

97360.jpg

彰化農地配圖/杜冠霖攝

「在台北好像不太需要這張駕照,呵呵。」從台北來到彰化,阿月認為最大的差別在於交通,台北的公車和捷運很方便,即便本身沒有開車,想去哪裡都沒問題,但彰化的大眾運輸系統並不發達,讓她相當不習慣,因此阿月直到30歲才去考了機車駕照,「在彰化,沒摩托車好像斷了腿一樣。」

他們的選擇
關於他們的選擇
北車 (1 - 1)-9.jpg

台北車站配圖/李紹瑜攝

根據埃弗雷特•李(Everett S. Lee,1966)提出的『推拉理論』,在一地的市場經濟與人口都能自由流動的條件下,人們會透過遷移來改善生活條件,因此,人口流入地區裡優越的生活條件,就會成為遷移的拉力;反之,流出地區裡較不利的社經條件,就會成為人口遷出的推力。

 

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郁惠指出,各城市的推拉力確實是一個分析遷移的視角,多數人認為都市相對來說工作機會比較多、薪水比較高,但並不代表這就是一個絕對的推力或拉力,必須考量到個人因素。

 

高郁惠將遷移因素從宏觀至微觀分為總體、地方、個人三層次。總體層次是整體的景氣循環影響遷移,在景氣成長與繁榮時期,工作機會多,人口遷移的數量大幅增加,當經濟蕭條時,則因工作的選擇相對保守,導致遷移數量大幅減少。

資料來源/東吳大學社會系 高郁惠 圖表設計/李紹瑜

在台北從事媒體業的宗穎來說,就是個最佳選擇,但對於從事自由業的芸芸,人口過於密集、嘈雜的環境,就會影響到她的發揮。因此,高郁惠認為,遷移受種種因素影響,但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,因為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反例。

 

阿月為例,在台北想要以農為生,除了市場較小外,務農的收入也無法支撐他在台北的生活,因而遷移至彰化;相對來說,來自彰化的廚師阿聖,則選擇到台中發展,雖然在房價以及物價上都較彰化高,但台中的人潮與商家林立,造就更多創業發展的潛能。

 

地方層次是依遷移地的生活條件影響遷移,會考量到一地的勞動市場、治安、房價物價、教育資源、生活設施等因素,以台北遷入桃園的芸芸為例,他對於遷移環境的首要考量為能夠通勤到台北地區,且身為單身又獨居的女性,一地的治安與犯罪率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,而根據內政部統計,桃園市的犯罪率近五年來都是全台最低,自然成為芸芸首選。

 

而在個人層次方面,則包括親屬關係、社會網絡、生活風格等因素,以高雄遷入台北的宗穎為例,他認為自從搬離家鄉後,反而因為距離與家人感情升溫,自大學就在台北念書、生活的他,也在當地建立了人際網路,因此個人層面的親屬關係以及社會網路是影響宗穎遷移的重要因素

現在,我們搞懂了引響人口遷移的內部因素,我們好奇,究竟壓垮「北漂」的最大因素是什麼?而這些人口遷入熱地除了本身就業環境之外,究竟還有什麼「宜居」的條件,吸引人口遷入?第三篇,「移居不宜居?」我們將從台北、桃園、台中三地的房市狀況,剖析人口遷移的原因。

 

文字|杜冠霖、李紹瑜

攝影|李紹瑜、杜冠霖、郭靚德

圖表設計|李紹瑜

美術設計|姜均諺

bottom of page